志愿服務如何“落戶”社區?
2016年04月05日 09:46 來源:包頭日報 【打印】
已經過去的3月,以“學雷鋒”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在各地各個社區蔚然成風。不少居民在享受到貼心服務的同時,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某些“集中”出現的志愿活動是否可以成為一種品牌化、常態化的模式,真正“扎根”在社區?為了讓志愿服務更專業、更持久,我市一些民辦社工機構也在進行著探索和嘗試。
A
志愿服務如何常態化?
“在日常工作中,我發現轄區內有不少低視力兒童和青少年,他們的成長和發育非常需要專業的‘陪伴’。”國家級社工師夏美玲也是昆區白云路辦事處的一名工作人員,“雙重”身份讓她能夠更多地接觸到志愿服務的受助對象和服務者兩方群體。
早在2013年,她就開始組織社區內的志愿者為低視力群體提供伴讀服務。“我們根據志愿者和低視力人群各自的情況進行了結對服務,有時候是上門伴讀,有時候組織他們在社區活動中心伴讀,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要求來選擇伴讀材料。”
志愿服務雖然開展了起來,但是夏美玲發現問題并不少。首先是志愿者的服務時間并不能保證,這一定程度上給被幫助對象帶來了很多心理負擔。“受幫助者其實心理比較脆弱,如果這項活動只是偶爾開展幾次,非但不能給他們帶來多少幫助,反而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其次是志愿者的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雖然我們會根據志愿者的特長為他們安排服務對象,但是不少服務對象的需求還是不好滿足,比如,有的青少年視力障礙者需要英語或者蒙語伴讀,尋找這樣的志愿者就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這些原因,伴讀服務并沒有長久的開展起來,其實,這幾個原因也是不少志愿服務難以持續下去的原因。”
志愿服務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如何能讓活動的開展更順暢,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服務呢?夏美玲開始了思考。“在從事這項工作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制約志愿服務常態化的因素,比如服務資源與供給對接不均等、缺乏社區志愿服務的考評標準和對志愿者的激勵機制以及對志愿者的培訓機制等,如果可以把這些問題解決了,那么志愿服務就可以實現常態化。”
夏美玲告訴記者,通過接觸專業的社工服務理念,她有了一些啟發。“按照先進的社會管理模式,專業社工應該是不屬于政府部門領導,獨立為社會、為大家服務的人員,對于他們的服務和考核有著專門的機制,而社工服務的成本則由政府機構或者民間資本等第三方來承擔。如果能把志愿服務交給專業的社工來做,那么這些問題也許可以得到解決。”
2013年夏美玲注冊成立了民辦社工機構——匯美社工服務中心,開始了更為專業化的志愿服務。
兩年多來,匯美社工服務中心在繼續開展青少年志愿服務的基礎上,承接了昆區政府外來務工人員項目等多項政府購買服務。2015年,夏美玲將她之前開展的“為低視力青少年伴讀”志愿服務項目申報到了國家相關部門,成為了被國家民政部批準立項的中央財政支持社會工作服務發展示范項目,獲得了25萬元的資金支持,用于為我市昆區和東河區的1000位盲障和弱勢青少年提供一年的專業伴讀以及視力康復輔助訓練等服務。
B
民辦社工機構的探索
正像夏美玲所說的,她一直在思考通過什么樣的模式可以把志愿服務需求和資源有效地對接起來,從而更好地開展服務,而民辦社工機構正好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思路。
其實,如何通過民辦社工機構來提供更為專業的志愿服務也是我市民政系統和志愿服務部門一直在探索的模式。早在2010年,我市就從深圳引進了包頭市首家民間社工機構——德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同時青山區向德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購買了包括青少年服務、老年人服務和社區家庭綜合服務項目在內的三個服務內容。
從2010年到2016年,我市的民辦社工機構已經從最初的3家發展到了20家。而這些民辦社工機構也通過個案及小組案等形式,在各個社區開展了孤老撫慰、特困救助、和諧家庭建設、青少年談心等服務,收到了積極的效果。
“社工不同于義工和志愿者的地方,就是他們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專業性質,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志愿服務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同時,義工是無償地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等,而社工則是受薪人員,民辦社工機構的經費報酬通常來自于社會資助或政府購買。因此,他們所提供的志愿服務更專業和持久。”市民政局社工科科長李昊說,我市目前已有持證社工1726人,青山區等地已經通過政府購買社會工作崗位的方式,為基層社區配備了近40名專業社工,編入了社區網格員,開始了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的探索。
“從目前看,通過社工與志愿者聯動模式開展志愿服務的優勢很明顯。”市文明辦志愿服務處處長任海昕表示,發揮專業社工的特長,帶動助工、義工,形成“三工聯動”模式是促進志愿服務科學化和專業化的有效方式。“在促進志愿服務專業化方面我們一直在努力,比如,針對目前存在的志愿服務資源不對等、志愿者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問題,2016年,我們將著力打造志愿者服務大數據項目,讓全市38.3萬志愿者的服務時數、服務效果、服務特長等數據實現可查詢,從而進一步促進志愿服務更好的開展。”
C
成長的煩惱
“讓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是我國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正在試行的改革大方向。今后的社會服務,將主要變成依托專業服務機構,由民政部門管理,政府購買相關服務,提供給居民和社會大眾。在廣東、北京等地,政府每年用于購買公益服務的費用已達十幾億元。這種變化也正在使公益性質的專業化社工服務,成為未來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包頭市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理事傅鈺也是國家級社工師,對于民辦社工機構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
不過,傅鈺也表示,雖然民辦社工機構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認可,但是它們的發展仍面臨著許多“成長的煩惱”。
“民辦社工機構一般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或社會資助來運行。但融資渠道單一、資金不足始終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成為其陷入困境、運行困難的首要因素。”傅鈺說,目前來看,我市的政府購買服務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民辦社工機構的資金來源不足,生存壓力比較大。
“民辦社工機構發展中面臨的資金壓力的確不小,解決這個困難需要政府和機構自身多努力。一方面,希望政府在提高購買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同時,多鼓勵經營性組織加強對民辦社工機構的資金支持,努力提高各類經營性組織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積極性,減緩社工機構的生存壓力。”夏美玲說,“另一方面,民辦社工機構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積極探索資金募集渠道,提高自身非政府撥付經費的比例。”
由于民辦社工機構尚處于起步階段,社會認可度和知名度并不高,一定程度上也沒有得到政府和其他組織的認可。“社會對民辦社工機構的信任程度不高,社工機構難以得到行政事業單位社會工作從業者和義工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發展。”傅鈺說。
另外,目前,我市民辦社工機構尚未明確評估主體,缺乏對服務的有效評估和監管,使得民辦社工機構的服務能力和公信力都顯不足。“既然有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政策,對社工機構工作質量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和政府購買服務公平競標機制就必不可少。目前,我市還沒有這樣專業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已經開展的政府購買服務一般都委托第三家社工機構進行招投標評估,這種嘗試雖然也可行,但是長期來看,專業的評估機構必不可少。”
記者手記
志愿服務,關鍵是貼近貼心
社區是城市公共生活的基本單元,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單位人”普遍轉變為“社會人”,基于社區的公共服務需求也日益龐雜。各種類型志愿服務的開展,有助于更好地滿足居民需求,提升社區生活品質。但是,志愿服務針對性不強、常態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的存在,使得社區志愿服務整體狀況與社會需求和群眾期待仍有一定距離。
采訪中,不少居民向記者反映,一些社區的志愿服務活動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學雷鋒紀念日”、“國際志愿者日”等特殊時間節點前后,各類活動扎堆出現,形式多樣、熱鬧異常。節點一過,熱潮立刻冷清下來,居民有事再想找志愿者幫忙,常常不知何處尋。
同樣飽受詬病的還有志愿服務內容的重復。不少社區志愿服務存在“老三樣”現象,不同隊伍的服務項目局限于打掃衛生、咨詢宣傳、量血壓等少數低水平領域,與居民需求并不匹配。
民辦社工組織憑借專業的服務隊伍和相對完善的運行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區志愿服務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希望它們的發展和壯大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從而帶動越來越多的社工、義工和志愿者用貼近、貼心的行動奉獻他人,讓志愿精神更好地“落戶”社區。
相關文章
- 志愿服務條例將填補立法空白2016-06-23
- 蚌醫二附院黨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2015-11-11
- 情暖重陽佳節 志愿服務活動增強社區凝聚2015-10-20
- 志愿服務方便百姓假期生活2015-10-08
- 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迎接自治區成立60周年2015-09-23